
期刊简介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科技期刊。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宏扬中医养生保健学术的巨大宝藏,努力发挥中医养生科学的作用”的办刊宗旨,努力传播中医药为主、西医为有效补充的医药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经验,引导人们在精神健康和心身修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等方面科学地保健,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医药健康和医疗保健的学术交流和推广,把中医药和先进的西医诊疗技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
暴雨后警惕致命鼠尿病
时间:2025-07-30 10:36:17
当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漫过街道,浑浊的泥浆中可能藏着一种致命的威胁。最近华北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让“鼠尿病”这一陌生名词登上热搜。这种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病,在医学界被称为“隐形杀手”,其重症致死率可达70%,且能在短短2-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作,令感染者措手不及。
被忽视的雨季杀手
每年7-9月的雨季,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积水中潜藏着钩端螺旋体。这种病原体寄生在鼠类肾脏中,随着鼠尿排入水体,甚至能透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农村地区存在风险——城市排水系统里的老鼠同样可能成为传染源。医学研究显示,我国已从67种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其中黑线姬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携带率最高。
青壮年群体反而成为高发人群,这与他们更频繁接触疫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建筑工人清理洪水淤泥、外卖员涉水送餐、家长带儿童蹚水玩耍等场景,都可能成为感染起点。更危险的是,这种病菌还能通过未煮熟的食物传播,被污染的生菜沙拉、未彻底加热的肉类都可能变成“生化武器”。
从发热到器官衰竭的死亡阶梯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38℃以上的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常被误判为流感。但病程进展迅猛,48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特征性的“三红三痛”现象:眼球结膜充血如兔眼,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性红斑,伴随剧烈的腓肠肌疼痛。
当病原体攻破免疫防线,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肝脏如同被酸液腐蚀般大面积坏死,肾脏滤过功能完全瘫痪,肺脏则可能突发大出血。此时患者的死亡率曲线陡峭攀升,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每10人就有7人面临死亡威胁。
三重防护构建生命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物理隔绝。暴雨后的积水区如同布满地雷的战场,穿戴防水靴套相当于给双脚装上“装甲”。户外工作者可尝试“三分钟冲洗法”:接触污水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水流冲击能有效减少90%以上的病原体附着。
第二道防线在厨房。所有生鲜食材需经过“100℃×3分钟”的灭菌考验,特别是凉拌菜使用的蔬菜,建议改用沸水焯烫后冰镇处理。储存食物时要严防鼠类接触,密封容器比冰箱更能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预备。重点人群接种多价疫苗相当于获得“生物盾牌”,其保护效力可维持1年以上。对于必须进入疫区的人员,医生建议提前两周进行药物预防,如同给身体派驻“特种部队”随时待命。
灾后防控的微观战场
洪水退去后的环境消杀需要精准打击。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被淹区域,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链。社区防疫人员会重点监测鼠密度指标,当每公顷鼠类超过200只时,必须启动紧急灭鼠程序。个人防护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雨后鞋底清洁——研究发现,80%的居家污染源自未处理的涉水鞋具。
医疗机构已建立快速诊断通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能在2小时内锁定病原体。早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如同拆除定时炸弹的引信,但需警惕赫氏反应带来的治疗风险。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让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5%以上,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这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正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威胁模式。当我们关注台风洪水等显性灾害时,更需要警惕这些借水传播的隐形杀手。记住三个关键数字:70%的致死警示、2天的抢救窗口期、100℃的灭菌红线——这组数字或许就是危难时刻的生命密码。